石越默默听着。他当然知道此时肯定有活字印刷术存在于世,要知道记载这件事的沈括正当壮年,如果他没有看到,也不至于乱写,何况这也不是乱写可以写出来的,他寻思着:活字印刷术肯定要比雕版印刷术要强,至少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,但是谷登堡印刷机和铸字机却不是一下子可以造出来的,况且用于金属活字的油脂性油墨也是个难题,如果用王祯发明的木活字印刷术,采用转轮排字架,再加以更现代的生产流程进行管理,效率一定可以提高很多倍,以后再慢慢向铅锡合金活字发展也不迟。

活字印模是用胶泥制作的。它的优越性是遇水不变形,不与药物相粘,拆板方便。铅字印刷,印模当然是铅合金的。活字印模是用胶泥制作的,它的优越性是遇水不变形,不与药物相粘,拆板方便。中国古代人民早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就发明了活字印刷。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“四大发明”之一,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。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,是一种印刷方法,通过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,来取代传统的抄写,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。

依据文献记载和现存的早期印本,经考证认为:木活字、泥活字等非金属活字发明于北宋,锡活字、铜活字等金属活字亦发明于北宋。北宋立国于960年,灭亡于1127年!在此后的数百年间,以木、泥、锡、铜、所造的活字,一直被前后交替地使用。由于中国地域辽阔,人口众多,对书籍的需要量大,因此,金属活字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。

《毕升活字印刷的发展及技术特点解读》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: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,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,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,用火烧硬,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。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,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,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。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,如果事前没有准备,可以随制随用。为便于拣字,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,贴上纸条标明。
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,再用火烘烤,等药剂稍微熔化,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,药剂冷却凝固后,就成为版型。印刷的时候,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,覆上纸,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,为了可以连续印刷,就用两块铁板,一版加刷,另一版排字,两版交替使用。印完以后,用火把药剂烤化,用手轻轻一抖,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,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,以备下次再用。